“医生,孩子只是有点蔫盈富忧配,是不是多喝点水就好了!”
儿童重症医学科专家提醒家长,儿童中暑绝非“多喝点水”那么简单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
与成人不同,儿童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出汗机制较差,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严重中暑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许多家长对中暑存在严重认知误区,采取的错误处置方式往往适得其反。
盈富忧配
本文将系统解析儿童中暑的特殊性,并提供专业、实用的预防与急救指南,帮助家长守护孩子的夏季健康。
中暑急救“三重陷阱”:
家长普遍存在的3大误区
误区一
中暑=口渴,喝水就能解决
真实案例:3岁女孩在户外玩耍后头晕,家长喂大量白开水,孩子却出现呕吐、抽搐,确诊为低钠血症(过量饮水稀释血液电解质)导致。
医学解释:儿童中暑时,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(钠、钾)同步流失。单纯补水可能引发水中毒,加重脑水肿!
误区二
“阴凉处休息”足够应对
危险场景:孩子从空调房走到室外,短暂暴露于高温后头晕,家长误以为“阴凉处躺会就好”,延误治疗。
关键点:中暑分为先兆、轻度、重度盈富忧配,重度中暑(热射病)可能在10分钟内导致器官衰竭!
误区三
“发烧时物理降温就行”
致命操作:用酒精擦拭身体(儿童皮肤渗透性强,可能引发酒精中毒)、冰水浇头(血管收缩阻碍散热)。
中暑“分级信号”:
家长必学的判断法则
01
先兆中暑:及时干预可逆转
症状:口渴、头晕、多汗、轻微颤抖、体温≤38℃。
处理:立即转移到阴凉处,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(如口服补液盐Ⅲ,而非纯水)。
02
轻度中暑:已进入危险阶段
症状:体温>38.5℃、皮肤发红灼热、恶心呕吐、呼吸急促、精神萎靡。
急救措施:
◎降温:用湿毛巾冷敷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(避开腹部)。
◎补液: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品(每500ml水加1g盐)。
03
重度中暑(热射病):生死竞速!
症状:体温>40℃、意识模糊/昏迷、抽搐、皮肤干燥无汗(汗腺衰竭)盈富忧配。
黄金处理:
◎立即拨打120!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%!
◎持续物理降温:将孩子浸泡在凉水(15-20℃)中,每10分钟测一次体温。
◎监测生命体征:记录抽搐时间、呼吸频率,等待救援时保持侧卧位防窒息。
科学预防:
比急救更重要!
01
活动时间管理
避开高温时段:10:00-16:00尽量避免户外活动,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。
室内降温: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≥26℃,避免直吹导致“冷休克”。
02
补液策略升级
饮水量:儿童每日需水量(ml)=体重(kg)×100~150,分次饮用。
饮品选择:
✅ 推荐:口服补液盐Ⅲ、稀释的苹果汁(1:1兑水)。
❌ 禁止:纯水过量饮用、含咖啡因饮料(如可乐)。
03
穿着与环境
衣物:选择浅色、透气棉质衣物,佩戴宽檐帽。
随身装备:便携小风扇、降温贴、含盐湿巾。
特殊人群需警惕
肥胖儿童:皮下脂肪厚,散热效率低,中暑风险高一倍。
慢性病患儿:如先天性心脏病、哮喘,高温可能诱发急性发作。
新生儿: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,车内中暑风险极高!
家庭必备工具包
中暑家庭急救基础配置:
◆电子体温计(可测耳温/额温)
◆化学冰袋(避免直接接触皮肤)
◆口服补液盐Ⅲ(比运动饮料更安全)
◎◎◎◎◎◎
中暑是儿童夏季的“隐形杀手”,其危险性远超家长想象。请记住:口渴、多汗只是中暑的“前奏曲”,意识模糊、皮肤干燥才是致命信号!当孩子出现异常时,请立即启动降温措施并送医。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,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孩子平安度夏。
来源:儿童重症医学科(PICU) 刘婉文
审核:儿科主任兼PICU主任 白珺
编辑:宣教科全媒体编辑部
(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,不能识别其来源,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,非商业用途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